浙城事

​东北土炕,热乎的文化根脉

经济 来源:晨报之声 10402℃

作者: 冬 雨

大冷天儿,东北那风跟小刀子似的,往骨头缝里钻,可一推开家门,一股子热乎气就扑过来,那是土炕的功劳。这土炕,在东北人的日子里,那就是个宝,承载着数不清的故事和情感,是咱东北文化实打实的根儿。

冬日里的温暖依靠

东北的冬天,冷得邪乎,水缸能冻裂,井沿儿都结着冰溜子,一出门,眉毛、胡子上全是白霜。在这冰天雪地的时节,土炕就是一家人的救命稻草。它和灶坑连着,烧火做饭的时候,那热气就顺着炕洞子,把整个炕面烘得滚烫。

天还没亮,娘就起来生火了。玉米秸秆、豆秸子往灶坑里一塞,“噼里啪啦”地烧起来,火舌舔着锅底,烟就钻进炕洞。不多会儿,炕就热乎了,被窝里暖烘烘的,孩子赖在炕上,不愿起来,嘟囔着:“再睡会儿,炕头热乎着呢。”爹坐在炕沿,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袋,那烟味和炕的热气混在一起,满是生活的烟火气。

晚上,一家人挤在炕上,盖着厚棉被,脚对着脚,唠着家常。外面寒风呼呼地吹,屋里却暖得像春天。老人讲着过去闯关东的事儿,说那时候冰天雪地,一路走一路讨饭,好不容易才在这黑土地上落下脚,盘起了这土炕。孩子们听得入神,困了就把脸埋在爹娘怀里,在土炕的温暖里进入梦乡。

如今,生活条件好了,暖气、空调都有了,可好多东北人还是对土炕情有独钟。在城里买了房的80后,有的还特意在家里弄个电炕,虽说没了烧柴火的烟火味,但那股子热乎劲儿,还是能勾起小时候的回忆。他们说,睡在电炕上,就像又回到了老家,回到了爹娘身边,心里踏实。

家庭生活的热闹舞台

土炕,那可是东北家庭生活的中心。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、喜怒哀乐,都在这炕上上演。

吃饭的时候,炕桌往中间一放,炖酸菜、白肉血肠、粘豆包,摆了满满一桌。一家人盘腿围坐,热菜冒着热气,和炕的热气交融在一起。爷爷坐在炕头,那是家里最尊贵的位置,孙子孙女抢着给爷爷夹菜,爷爷笑得眼睛眯成缝,嘴里念叨着:“多吃点,长身体。”一家人有说有笑,这炕,就是家的味道。

来客人了,主人家赶紧招呼:“快上炕,暖和暖和!”端上热气腾腾的茶水,再摆上瓜子、冻梨、粘糕。客人脱了鞋,上了炕,盘腿坐下,和主人家唠起嗑来。从庄稼收成,到孩子的出息,再到村里的新鲜事儿,唠个没完没了。这炕,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让感情更热乎。

农闲的时候,女人们坐在炕上做针线活,纳鞋底、缝补衣裳。男人们则聚在一起,打牌、下棋,输了的也不恼,哈哈大笑几声,接着再来。孩子们在炕上跑来跑去,玩着藏猫猫、翻花绳,笑声传遍整个屋子。这炕,见证了家庭的欢乐与温馨,是生活的舞台。

传统礼仪的传承载体

东北人的规矩,很多都和土炕有关,那是对长辈的敬重,对传统的坚守。

炕头,是留给家里长辈的。老人坐在炕头,不仅是因为那儿热乎,更是一种地位的象征。每天早上,晚辈都要给炕头的老人请安,递上一杯热茶。吃饭的时候,第一碗饭得先给老人盛,等老人动了筷子,其他人才能吃。这规矩,从小就刻在东北人的骨子里,不能忘。

过年的时候,土炕上的礼仪就更讲究了。三十晚上,一家人围坐在炕上,摆上供品,给祖宗磕头。老人坐在炕头,领着晚辈们,嘴里念叨着:“祖宗保佑,来年风调雨顺,家人平平安安。”孩子们学着大人的样子,恭恭敬敬地磕头,虽然不太懂其中的深意,但也知道这是很重要的事儿。这土炕,传承着家族的记忆和文化,让亲情代代延续。

婚丧嫁娶,土炕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娶媳妇的时候,新媳妇要先给坐在炕头的公婆敬茶,公婆给个大红包,这就算是正式认亲了。老人去世,灵柩要停在炕上,供亲友吊唁。这些习俗,在土炕上一辈一辈地传下来,是东北人对生命的尊重,对传统的敬畏。

文化记忆的深厚符号

离开东北的人,不管走多远,最忘不了的就是家里的土炕。那是乡愁的寄托,是心灵的归宿。

那些在外地打工的东北人,每到过年,就归心似箭。一进家门,第一件事儿就是上炕,把脚往炕席上一放,全身的疲惫都没了。他们说,在外面住再好的酒店,睡再软的床,都比不上家里的土炕。这土炕,承载着童年的欢乐,父母的关爱,是家的温暖符号。

土炕,也是东北文化的代表。它见证了东北人的艰苦奋斗,从闯关东的拓荒,到建设黑土地的拼搏,土炕一直都在。它孕育了东北人的豪爽、热情、实在的性格,就像这炕的热乎劲儿,不藏着掖着,实实在在。东北的二人转里,也常常提到土炕,那些唱词、那些故事,都是围绕着土炕展开的,这土炕,就是东北文化的灵魂。

如今,时代在变,土炕也在变。有的土炕变成了电炕、榻榻米,但它的意义没变。它依然是家庭团聚的地方,是情感交流的纽带,是东北文化的根脉。这热乎的土炕,就像东北人的性格一样,热情、质朴、坚韧,不管岁月怎么流转,它永远都在东北人的心里,散发着温暖的光芒,诉说着那些关于家、关于生活、关于文化的故事 。

刘宇(笔名冬雨),1983年生,研究生学历,国家电网哈尔滨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,宁古塔签约作家、宁古塔作家网主编。

深耕电力行业多年,始终坚守文学热爱,自学生时代投身创作以来,形成跨行业、多维度的创作特色——既立足专业洞察电力科技发展,又深耕历史记忆与自然人文,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视角。2005年起深耕红色主题创作,著有《热血铸魂》等作品,近两年斩获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”全国文学奖一等奖、国际金笔作家文学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全国及国际级文学大奖,以扎实功底与深刻表达,成为跨界创作领域的代表性创作者。

本文内容转载自:晨报之声,原标题《​东北土炕,热乎的文化根脉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